江畔的思念

时间:2023-12-22 来源:临江融媒

北京到临江,近1100公里。

那一日,73岁的张海平和她的丈夫,拂晓便从北京出发,前往吉林省临江市。

临江,地处吉林省东南部,鸭绿江畔。73年前,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第26军,在军长张仁初、政治委员李耀文的带领下,从这里跨过鸭绿江,开赴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,抗美援朝,保家卫国。

出发前两个月,张仁初与怀抱女儿海平的爱人刘浩,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。

张海平不时会打开手机,看看这张饱含岁月痕迹和纪念意义的照片。从父亲的眼神中,她看到了必胜的信念和对祖国、家乡、亲人深深的眷恋之情。照片里的母亲将她抱在怀里,海平如今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温暖与慈爱。

傍晚时分,车近长白山南麓,张海平难掩激动之情。她轻轻打开车窗,白山黑水、晚风扑面,令人心旷神怡,一扫奔波的疲意。

夜晚的临江市,鸭绿江水静静流淌,守护着起伏的山峦。部分志愿军战士的后代来到鸭绿江畔,追寻父辈的足迹。此时,大家的脑海里不断映现出的是70多年前那些战士年轻的脸庞。

“千军万马过江的画面映在脑海中”,伍华手捧父亲伍超的《战地日记》来到临江。

伍超,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担任过作战参谋等职务,荣立三等功两次。战斗间隙,他用笔记录下了那段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。

1952年5月,伍超所在部队奉命回国。这本伍超手写的《战地日记》共77篇、137页,约93000字,记录了伍超赴朝参战期间的战斗生活。日记中既有对战役战术的记述,也有对敌军和敌情的分析判断,还有总结、议论和感慨。

在《战地日记》“跨越鸭绿江”一节,伍超这样写道:在我旁边的一位战士默默走着,突然他从路旁的田野抓起一把土,边走边端详,抬头看看祖国的河山,又看看隔岸的朝鲜群山大地。虽然他没有说出自己的心情,但是,在这告别祖国出征的时刻,你能想到每个人的心情,对祖国、家乡的依恋……这一回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,让这些好战的野兽在站起来的中国人民面前,在团结更紧密的中朝人民的铁拳下,失败得更惨重吧。想到这些,我自然勇气倍增,义愤满胸,迈出更大的步伐前进……

伍华翻看着父亲的日记,不知不觉已经热泪盈眶:“父亲的日记,是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经历的宝贵记录,也是对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佐证。我的家人已于2022年1月将《战地日记》无偿捐献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。这本珍贵的日记也让我时刻铭记历史,继续在父亲走过的这片热土上发光发热,报效国家。”

“1951年,我的爷爷刘钦入朝作战,担任第26军第78师第233团卫生员。从孟良崮到淮海,再到渡江战役,爷爷由一个15岁的少年,成长为一名获得‘华东三级人民英雄’称号的战士。”

刘辉和他的爱人,从泰山脚下来到鸭绿江畔。

刘钦当时在第8连任卫生员,在西方山战斗中,副指导员潘立安奉命率领一个排去夺取这个高地。刘钦主动请缨,加入了这次反击战中火线救护的任务。雨大,天又黑,队伍行进速度慢。大家还未到达冲锋出发点时,就被敌人发觉了。敌人的炮弹接连不断地打来,干部们负伤的负伤,牺牲的牺牲,部队失去了指挥。同志们的伤亡,激起了刘钦对敌人强烈的怒火。他想到,自己是个共产党员,在这关键时刻,应该挺身而出。他鼓舞大家:“要攻下阵地,消灭敌人!”

刘钦迅速把连队组织起来,向敌人发起冲锋。当他们准备突破敌人的第一道防线时,被敌人重机枪的凶猛火力压制在了山坡上。突然,一排子弹打来,轻机枪射手重伤,刘钦的双腿也被打中。刘钦忍着疼痛,举起轻机枪,对准敌人的火力点猛扫。这时,迂回的第7班立即向山头冲去。部队最终冲上山顶,歼灭了一个排的敌军。

这次战斗,刘钦荣立特等功。战斗结束后,他被授予“二级英雄”的光荣称号,还荣获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战士荣誉勋章。

从抗美援朝战场回国后,刘钦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,对于热爱的军医岗位已力不从心。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,带着全家回到山东泰安农村老家。

在刘辉的印象里,爷爷是一个乐观善良的老人,虽然深受病痛折磨,但很少对家人倾诉自己的苦恼。刘钦晚年见到村里有一条路年久失修,给乡亲们带来许多不便,于是自己出资修了那条路。

时至今日,刘辉依然记得爷爷教自己唱的第一首军歌,那是印刻在爷爷记忆里的歌声:“雄赳赳,气昂昂,跨过鸭绿江……”

“四海应无蜀海棠,一时开处一城香”。那40多棵海棠树,仿佛在绵绵无尽地诉说着刘佐和妻子翟作峰在战火中凝结的深情。

1950年10月,刘佐随部队悄然北上。当时,妻子翟作峰因伤正在上海住院治疗。听说部队已经去了东北,这位鲁中“铁姑娘”义无反顾提前出院,一心追赶大部队。

历尽艰险,当翟作峰突然出现在抗美援朝战场前线,重新回到第76师战地医院时,她的战友都惊呆了,“以为你病了就上不来了”。翟作峰说:“就算爬,我也要跟上你们。”

在朝鲜期间,翟作峰先后任第76师野战医院护士长、第78师野战医院军医。她始终承担着运送、抢救、治疗伤病员工作,多次遇险,经历了生死考验。

从朝鲜归来后,因为工作调动和部队换防比较频繁,刘佐和翟作峰搬家40余次。但无论走到哪儿,他们总会栽下一棵海棠树。

“在我们家院子里,有一棵我父亲和我母亲一起种下的五色海棠。每年海棠花盛开的时候,我妈妈都会去闻闻花,回忆她和我父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并肩作战的情景。”在刘军印象中,这是母亲在父亲去世后一直保持的习惯。

从抗美援朝战场并肩战斗,到军旅人生的相知相伴,那高贵清雅的海棠,彰显着军人的无畏和情怀;那相伴而生的花枝,寄托着儿女对父辈的深情追思;那永不磨灭的精神,召唤着后辈坚定前行。

临江融媒

作者:只恒文

编辑:杨扬

责编:李鸣

审核:李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