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39号作品:《我的初中》

时间:2023-11-16 来源:临江融媒

我的初中

编号:039

我是1961年秋季考入临江一中,读初中的。

记得我考初中是在小镇的建国第一完全小学集中统考的。(其它为民主第二完全小学,兴隆第三完全小学。我在民主小学读书。)所谓完全小学,是指设有初级和高级两部之分的学校。一般来讲:1--4年为初小,5--6年为高小,统称完小。

那时的建国完小坐落在“卧虎山”西侧的山根下,对面是头道河,再前面就是伟崇的猫耳山了。这里有葱绿的杂树林环绕四周,几栋教室(平房)排在顺坡的台阶上,教室间有茵茵的草坪。除偶尔有鸟儿的唱鸣,整个校园倍显幽静,是学习,也是孩子们玩耍的好地方。可平时不上学时,我们一般不到这里玩:这是因为建国第一完小的孩子,在我们心目中存有“野”的观念。日常街坊邻里孩子们在一起玩耍,一旦“恼”了,他们好骂我们:“一完小,二完蛋!”的恶语,我们都不喜欢他们。

就读的一中那时学校没有楼房,最高的建筑物是“大礼堂”,还是民国年间建的,后改为高年级的教室和老师的教研室。坐北有一趟临街的平房,靠东有新建的两栋红砖的小平房,我初一就是在这里读的。那年月各届的毕业生照毕业照都是在“大礼堂”前照,因为当年那是学校唯一标志性建筑。

我小学升初中考的成绩优秀,分在了初一,一班。且被指定为学习委员,整天忙于收作业,擦黑板。当年的初中课有语文,数学,俄语,物理,化学,历史,政治,地理,农业基础知识,生物,卫生知识,体育,音乐,图画。

初中阶段,我最不喜欢学俄语,可越烦,几乎每天都要有一节课。最令我头痛的是俄语字母中那个卷舌音“p” (卷舌发了俄的音)。也许是舌根子硬的缘故,怎么也发不好,一年多才顺过劲来。

我读初中时还是一个很腼腆的男孩子。那年月学校过五,四青年节时,还搞过“篝火晚会”,宽广的操场上分别按年部点几堆篝火,学生老师围着跳集体舞:男女分开,组成两个大圈,交叉步,互相左右手对拍。调皮的男孩往往狠劲地去拍女孩的手,不好意思的轻轻点一下碰一下,我属于后者。

那时候班级同学之间还时兴互赠印有歌曲和电影明星照的小相片。照相馆有卖的,电影插曲居多,还有彩色的。给着给着,送来送去,有的女孩子情窦初开,就开始给男孩子送自己的相片了。我就接了两张,后被家里大人知道,好个“数落”,又退给了人家。其中有位姑娘,多年后,我的大女儿小时候发高烧,我抱她到老二医院打针,(我的大女儿一直在临江和她奶奶一起生活。)刚好接诊的大夫就是这位老同学,她曾开玩笑的讲:“当初你要不是个傻帽,能懂一点点女孩的心,说不定咱还能成一家人呢!”真的,那时的我单纯,一心只知道学习,学习,再学习,根本不知道恋爱是个啥东西。

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至今想来就觉得时间短,过得“快”,三年时间很快就度过了。说到留下最美好记忆的就觉得是校址好:它正好坐落在头道河边,绿草丛丛的河堤,清而激的流水,高大的“小燕树”复荫着校园四周,没有围墙,没有栅栏。一颗最大的树下挂着一块大铁道,按时有人敲点,掌握着几百人的作息时间。春芽,夏叶,秋落黄,冬雪静静飘,美的一年四季,再配上朗朗的读书声,那是很令人难忘的。

时间飞逝,岁月如梭。转眼几十年过去了!伴随着国家改革的新潮,如今当年我就读的“临江一中”已搬迁到了头道河西鸭绿江边。这里的校舍不再是低矮的平房,代之的是高大美观的楼房:教学楼,图书馆,学生宿舍,就餐食堂--应有尽有。这里的操场也不再是那原始的土泥地,代之的是多彩的塑胶新式操场。一色的栅栏,整洁的绿化树环绕校园四周,更显宽敞美丽!老师多了,师资力量雄厚。学生多了,年年金榜题名者众多。每年到了学校放榜的日子,我都会去细细地看几遍,我家虽然已没有孩子在那读书了,红榜上那些名字虽然也都是陌生的,但我爱看,因为我时时牵挂母校的发展,那份不了之情永远珍藏在我心中!

临江融媒

编辑:王丹

责编:李鸣

审核:李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