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6号作品:《新楼记》(2001字)

时间:2023-11-15 来源:临江融媒

新楼记

编号:136

1978年12月,住了几十年的土瓦房,经不住风吹雨打,开始淅淅沥沥漏雨了。母亲忧心忡忡,担心房屋随时会蹋下来。破陋的房间,北风从墙角的缝隙中灌进来,兄弟姐妹四个冷得直打哆嗦。“妈妈,我冷!”“饭都吃不饱,哪里有钱盖新房子,明天请你大伯修一修!”母亲喃喃自语。

父亲是转业军人,被分到省城的一个机械工作,不知道家里这些事。

将就着过了几年,直到1984年,父亲调回县城工作。面对破烂不堪的老房子,父亲的眉头凝成一个结。做新房子成了家里头等大事。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来,带来了党的好政策。父亲拿着报纸,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。“有盼头了!”村委会召开时,他第一个站出来,提出分田单干,带头签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状,承包了四亩水田和一些自留地。干劲非常足。父亲一边工作,一边为母亲分担大部分农田的事。这个时候,父亲利用工作的便利,利用押运生猪去福建樟州、广州汕头的机会,从途中装运红石和木材,为新房做好准备。一车一车的红石头运进了家里,先是围在院子四周当围墙。然后又请木工和石工做成了四五间猪栏房。党的政策真是好,鼓励农民发家致富。要致富,先养猪。父亲听到广播宣传党的政策,萌生养猪的念头。和母亲一说,母亲一下子就答应了。建猪舍,买猪仔,买饲料,每天忙不亦乐乎。一间猪舍分为三栏每一栏有三头。我们兄弟姐妹也加入了养猪的行列。为了有新房子住,我们利用课余时间挖野菜,切野菜、烧野菜,喂猪食,清扫猪栏,这些累不算什么。而母亲则更累,每天要准备我们的三餐,还要去地里干活,去水田做事,忙得不可开交。要不是党的方针政策对路,家家这么苦干,这么勤快,这么争先恐后,就不可能有新房子的梦想。农民挺直了腰板,做事更有劲了,兜里的钱包鼓起来了,日子富起来了。不到三年,木料和石料准备得差不多了。

1987年三月一个凌晨,天还没亮,父亲把我叫了起来。我揉了揉惺松的眼睛,迷迷糊糊跟着父亲。四周黑漆漆地,但还是能辨认到是什么地方。原来是信河中学的沙洲边。这里全是细软的沙,是砌墙和石灰的好材料。我这才明白了父亲的意图。不一会儿,细沙装满了车,父亲套起车套,我在后边推着,弓起腰一步步向前艰难地走。

哎,做一幢新房,有多难啊,这一步步都是汗水凝成,其中的艰辛如果不是亲身经历,是不可能体会的到。还好路不长,十五分钟就到家了。十车下来,天已放亮了。母亲已经做好了早饭。这时我累得两腿直颤抖。

又过了一周,通过家的路上,运送青砖和红瓦,院子里都堆满了。那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,开工日,父亲请来了石匠和木匠师傅,请来了南岸洲的青壮年。石匠师傅划出线,洒上石灰做记号,村人们在划好线的地方挖好洞,布下钢筋,然后就在钢筋上浇水泥混凝土,筑好基石。木质楼房的样式,打牢基脚是非常重要的。在当时是非常高级的房子。一般人只能住一层的砖头土瓦房。那一天,父亲向他们一个个敬烟,母亲准备好的糖果点心,小孩子们在一旁吃着看着,别提有多高兴。中午准备好了一桌丰盛的饭菜,开工酒个个喝得酩酊大醉,兴高采烈。

看着自己付出的心血,一天天长了起来,就像农人们看着自己种下的禾苗长成稻子,抽穗、扬花、灌桨、饱满,然后就等着收割。这一天终于来到了。

四榀四栈的楼房,看起来有那么高,有那么亮。一切都是新的,已经能看出成品了。只见师傅坐在二层楼的墙上,完成上梁必备的手续。来我家贺喜上梁的客人到齐了,厅堂上挂着姑姑送的喜匾,角几上两支大红蜡烛照得厅堂喜气洋洋。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,挥动着大铲子不停地翻滚锅内的菜,香气从厨房弥漫到了厅堂。一盘盘美味的菜,从母亲灵巧的手中变出来。舅舅拿着准备好的鞭炮就要点着了,只等师傅一声令下。十点整,在全村人的围观下,南岸州的青壮年把他们村第一幢楼房的涂了红漆的大梁抬进了进来。木匠师傅固定两边的梯子,分两拨人一步一步把大梁用粗绳往上拉。我们站在下面,一点点看着大梁移到了最高的位置。木匠师傅稳稳地把大梁固定下来。我姐夫不知从哪找了面铜锣,边敲边呦呵:一个龙灯滚进来

看热闹的众亲友及村里人便齐声应道:好喔!

滚到东边摇钱树:好喔!

滚到西边聚宝盆:好喔!

日落金子夜落银:好喔!

荣华富贵万万年:好喔!

姐夫喝罢彩,舅舅把早已备好的鞭炮点着,“噼噼啪啪”响了起来,响声震耳欲聋。抱着孩子来看热闹的大人忙将孩子的一头靠在她胸前,一边腾出一只手来捂住孩子的另一只耳朵。

木匠师傅从楼上用绳子把红绣球缓缓地放下来,父亲把绑着绳子的红绣球解开。我和哥哥抱着装满“宝贝”的红绣球,在众人故意起哄“我来抢哦”的笑声中,迅速的跑回里屋放进箱子里。哥哥紧紧地护着箱子,生怕真的有人抢走了。木匠师傅坐在最高的地方,把从地面上拉上去的“糯米果”和“喜果糖”一个个往人群中扔。南岸洲村人不多,但也有二十多户,百来人,几乎家家都抢到了“梁果”和“喜果糖”。宴席开始了,师傅们、村人们兴高兴高采烈坐在八仙桌旁,父亲给他们一个个斟满酒。有好几位后生还在扯着公鸭嗓子在划拳:“哥俩好啊,全糊,七个子,八匹马啊、六六顺啊、四季发财啊……”

家是人生的根据地,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最终归宿。农村人最看重的是家。我家是半工半农,父亲往来半生,漂泊在外,现在能够亲自筑起自己的新楼,那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。父亲的恒心和毅力、母亲的执着都是这家成长起来的必要因素。母亲喜欢家里亮堂,喜欢把一切安排得妥妥当当。从这里起航,从这里出发,家是温馨的。为创造家,父母付出了辛苦的努力,为维持家,父母不辞劳苦,起早贪黑。在迈向新世纪的征途中,所有有梦想的人和有目标的人,都像父母一样在努力,在为美好的明天奋斗!

临江融媒

编辑:王丹

责编:李鸣

审核:李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