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8号作品:《特殊生日》

时间:2023-11-15 来源:临江融媒

特殊生日

编号:168

杨爷是个“老八路”,九十多岁,一直独居在一座老宅中,他的生日快到了。

二十多岁的沈月溪是红船志愿服务队队长,她召集大家,为杨爷祝寿出谋划策。大家议论纷纷,有人说要买两瓶好酒,有人说老爷子那把竹制躺椅又老又旧,得换把新的,有人说要给杨爷买几盆花草,还有人说,每人出一个节目……

不知怎么,消息传到杨爷耳朵里。杨爷托人转告沈月溪,酒啊花啊盆啊椅啊,都是挑柴进山,——多余,他生日那天,要来个剃头铺关门,不理,除非能跟他对上老宅接头暗号。

至于是什么“接头暗号”,杨爷不说。

沈月溪想到了张老师,一位业余研究地方历史的专家,他了解杨爷。

沈月溪带着疑问,前去拜访张老师。张老师颔首微笑,将老宅“暗号”的事一五一十说出。

原来,抗战时期,杨爷做过地下工作,现在住的那座老宅,就是他曾经战斗过的“地下交通站”。那时,杨爷十六七岁,交通站负责人姓吴,是名共产党员,别人称呼“吴掌柜”。

吴掌柜时常给杨爷讲述抗日形势和革命道理。那年秋天,日军大“扫荡”,有人通知吴掌柜,有一群八路军伤员乔装改扮,分头经过此地,要想方设法接待和掩护好他们。

外面乱糟糟的,如何跟这些伤员接头呢?

吴掌柜和杨爷一合计,想了一个绝妙法子:双方接头时,不论说什么话,言语中均要暗带数字,而且两人数字之和必须等于十。

就这样,吴掌柜带着杨爷等人,利用这一约定暗号,和伤员们先后接上头,并帮这些伤员顺利脱困。

沈月溪又钦佩,又惊喜,没想到杨爷还有这么一段“暗号”传奇故事。

遵照杨爷生活习惯,沈月溪没有大张旗鼓铺张,组织大家合伙买了一个大蛋糕,每人准备了一个文艺节目。

在杨爷生日那天上午,沈月溪带着一群人赶往杨爷家。

杨爷老宅闩着院门。透过门缝儿,可以看到杨爷正悠闲自得地躺在一张竹椅上休憩。

沈月溪上前轻轻敲了两下门,喊道:“杨爷,我们看您来了?不是对暗号么,我这次来,可是双手捧鸡蛋,十拿九稳。”

“那好,当年抗日,我们每天只吃两顿饭。”杨爷声音宏亮。

“老百姓是打心眼儿里拥护咱们八路军!”沈月溪笑着回答。

“革命队伍里是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!”杨爷又乐呵呵说了一句。

“就算是二郎神下凡,也得甘拜下风!”沈月溪又机灵地答道。

杨爷言语有些兴奋:“有一次,我们冒雨夜袭小鬼子,一下消灭了三百多个!”

“剩下那七百多个鬼子,龟缩到县城里,没敢出来。”沈月溪应对自如。

“你找张老师了吧,暗号的事他最清楚。”杨爷这才赶过来开门,并问:“来给我祝寿,一人一件‘金不换’,都把礼物带来了吧?”

“金不换?”沈月溪一下懵了。

“你不知道?那咱们还是驴子拉磨牛耕田,——各干各的活儿!”杨爷似乎有些失望,又掉头朝竹椅走去。

好在关键时候,张老师赶了过来,喊道:“老爷子,您要的‘金不换’我们全都带来了,而且保证,每个人都能让您老满意!”

张老师的话还真管用,杨爷又返回身来开了门。

看到沈月溪脸上仍是一副疑惑之色,张老师微笑着解释:“金不换就是革命心、英雄事。当年杨爷跟着吴掌柜掩护那批伤员,正巧碰上吴掌柜过生日,每个人就把自己最精彩的革命故事讲给吴掌柜听,这就是‘金不换’。”

大家一听,全都笑了。沈月溪面上也是嫣然一笑:“时代虽然变了,但我们为民服务的初心可是没有变。”

接下来,大家围着杨爷坐下来,挨个儿为杨爷讲述“金不换”故事。沈月溪讲了她组织成立红船志愿服务队前后经过,其他队员,有的讲自己舍己下河救人的故事,有的讲自己不怕条件艰苦,到偏远山区义务支教的事迹,有的讲自己是如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……

听着这些事,杨爷像一个小孩般,脸上充满阳光般的笑容,高兴地说:“有颗善良正直的心,比黄金白银都珍贵。”

祝寿活动临近结束,杨爷兴犹未尽,他拿出一张银行卡,递给沈月溪:“卡里有三万块钱,你帮我全部取出来,作为我的特殊党费交上去,我留着这些钱也没用。”

一时间,沈月溪有些犹豫,杨爷平时省吃俭用,才省下这三万元巨款,哪能一下这么轻易地支出去。

张老师也委婉地劝道:“杨爷,您都这么大岁数了……”

杨爷语气平和,却态度坚决:“党员不论年龄大小,只要活着,就要想着大家,做点儿有意义的事。”

沈月溪的眼睛有些湿润了,她右手情不自禁地举起来,如同重温入党誓词般敬礼。

不知不觉,院里所有的人都举起了右手,虽然没有挂党旗,但鲜红的党旗时刻飘扬在心中,虽然人人静默无言,却胜似千言万语。大家只有一个信念,要让“金不换”的故事永远传承下去。

这一刻,杨爷也感动了,他举起右手,向大家敬了一个军礼。


临江融媒

编辑:王丹

责编:李鸣

审核:李伟